廁所的發展歷程
我國廁所的起源,是在5000年前在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的遺址里發現的。考古發現當時的廁所只是一個個土坑。

史載在殷商時期漢民族就有“尚潔”之風。在戰爭頻繁的春秋戰國年代,身處圍成鐵桶一般的孤城的守城軍民也不忘記廁所衛生。據《墨子》載,在城頭上要“五十步一廁”,周遭以垣墻圍之,“垣高八尺”,守城軍民不分男女都要到公廁便溺。城下則“三十步為之圜,高丈,為民溷,垣高十二尺以上”。

據考證,公共廁所分男女遲也在漢代就已出現。古代廁所在很多時候男女共用,只講“先來后到”,但在陜西漢中市漢臺區出土了一件西漢末年王莽時期的明器“綠釉陶廁”,這座陶廁有房頂,從山墻一側開有兩個門。
據載,漢代的公共廁所叫作“都廁”,到了唐代,就更多見了。當年的馬可·波羅曾對我國的衛生設施嘆為觀止。
在宋代,杭州城里出現了專門的清理糞便人員,他們沿街過市,專門上門收糞。在官制上,唐代有了專司廁所的宮廷官員“右校署令和丞”等。這些,都表明我國曾有過輝煌的“廁所文明”。然而,到了近代,我國的廁所衛生漸漸地落在了歐洲的后面。
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,我國掀起了一場廁所革命。在城市建設方面,1992年,國務院令(第101號)《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》頒布,為整治城市環境衛生奠定了法律基礎。此后,各地開始有計劃地建立各種各樣的公廁,開始了一場廁所革命,時至今日,這場革命還遠未結束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